普遍來說看完一部作品後最常出現的文是,介紹、評論、感想 及衍生創作

昨晚跟網友小新聊了這些話題


早年我剛接觸動漫雜誌或評論文章時,對於動漫評論有很大的憧憬

漫畫也可以看的那麼有學問!!  那麼頭頭是道!!  

但後來這方面的東西容易淪為以理論為武裝對作品的攻訐

很多的"評論"  ,其實好壞一開始就已經在撰文者的觀念內,後述的所有一切都只是為了佐證

為了批評一部作品而引經據典找了一堆資料數字  都只是源自  ”我就是看這作品不爽

反之贊揚者亦然

由於所見文章越來越多偏激及挑釁文,後來也越少去看

介紹文最早是從報紙上生活版或藝文版看到

會”介紹”一個作品,除了工作方面需要去為它廣告外,再來就是自己看完後很喜歡而想去推廣

無論是那一種,我最常見的就是照著官方文案抄一段

然後補上一大段自己對角色的簡介及看法...也就是與讀後感無異

反之,有的則是照寫一大段劇中內容---我是在看小說版嗎?


要能做到好的介紹,得將有趣的部分點出,而又不能太露骨的破壞閱讀樂趣(不能太捏他)
這一點吾友阿思的境界就怎樣都不是我所能及


感想文大多是撰寫者大吼自己被萌到的內容或角色或橋段

然而,每個人的感受力不同  對同一作品的感想或解釋就都有不同

這種文最容易淪為喃喃自語不知所云...

衍生創作,可以跳過不談...搞同人就是在比妄想力跟補完力


講半天好像沒一個好,我自己越來越不敢寫評論是因為我自覺所學所見不足

介紹又介不出樂趣

感想自己想就好


到後來,我的作品觀後討論,想要朝解構作品的方向來試


我覺得要談一部作品前,要先確定一下自己是否真的看完 看懂了這作品
(用典、語文翻譯、隱喻、作品前後關係、導演編劇與原作風格...)

有些東西在下結論前,是否該從作品拉開  去看看作者的創作環境與背景
(例如幾年前鬧的很凶的”台灣論” 就有不少人太把焦點集中在"日本漫畫"而忽略作者本身是多年政治漫畫創作人)



我覺得現在大家的閱讀量都很大 題材也很廣,但卻少了深刻

把這個原因暫定為--並沒有鑒賞的技巧

看漫畫也需要技巧,這聽來雖然蠢,但就像打球玩電玩需要熟練、 須要經驗、  但也需要點竅門


動漫畫被當作創作者表達某些人生觀或某些妄想怨念的舞台

其中所藏有的資訊量是相當大的,

真正好的作品     是在你唸完越多學問書再回頭看一遍時   會更深刻的


或許該回到最早的起點---多唸些書,以看得懂漫,才認識作者


我開始玩"豆知識"  的文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很多作品中藏的些小安排容易被忽略或錯讀而抱可惜

經驗告訴我,越宅的作者 藏的訊息量越大--而解出那些訊息的讀者也會更有樂趣

雖然這容易陷入一種宅人自HIGH的陷阱

但基於"好的表演  也需好的觀眾"  這種功課多做一點   更了解作品一點  我相信是有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狐面Nein 的頭像
    狐面Nein

    毒電波狐面宅

    狐面Ne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